(節錄) 2022 年 10 月 7 日星期五,筆者(以下稱我)即將在台灣主辦的 2022 年玉山論壇上進行遠端演說。具體來說,我這次受邀出席,討論東南亞國家協會(東協)和新南向政策(NSP)國家中農業領域的復甦情況,以及如何與台灣有連結。所以,我在這裡會闡述演講內容的概要。菲律賓農業水平的提高不能僅靠菲律賓人來完成,應該促進區域合作,以確保消費者的食品需求和某些產業的原材料需求。然而,並不是說菲律賓在很大程度上依賴進口糧食需求,尤其是在當今地緣政治危機的情況下。相反,菲律賓應進一步推動與包括東協以外的區域夥伴在內的區域夥伴的合作和夥伴關係,例如和台灣的合作。
台灣目前正在與東協10個成員國、南亞6個國家、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共同推動NSP。與此同時,東協正在推動 ACRA,即東協全面復甦框架。據我觀察,NSP的目的是提升台灣與東協和南亞國家,包括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關係。
那麼,台灣對包括菲律賓在內的東協成員國農業發展有何貢獻?
台灣農業優勢
一方面,台灣已經實現了稻米的高度自給率,有 110%的比例,這是值得稱讚的,因為台灣僅將 22% 的土地用於農業耕作。
台灣也是積極推動農業應用人工智能 (AI)的亞洲國家之一。 Smart Cities Dive發表的一篇題為《農業轉型:台灣結合 HI 和 AI 讓農民收入翻倍》的文章顯示,為增加國內火龍果產量,台灣經濟部工業發展局與通信公司金緻網路與位於屏東的全國最大火龍果農場大龍王農產公司建立智能示範農場。該地區約佔台灣火龍果種植面積的 25%。
文章指出,金緻網路開發的數據模型,可以幫助那些希望利用冬季種植火龍果來改造農場,且不想花 5-10 年弄清楚如何操作的農民。有了這個模型,公司可以快速獲得冬季農作期的生產技術,估計每公頃農場可增加新台幣60萬元(21,945.9美元)的收入。
東協的情況
東協一直被認為是世界上主要的增長區之一,其創造財富的大部分潛力可以說是來自農業。該區域集團的經濟體是世界第五大經濟體,並且可以通過區域一體化和全面實現 ACRA(東協全面復甦框架) 來實現更多。
該區域的農業部門也針對利基市場進行開發,但這需要減少貿易壁壘才能達成。東盟基礎設施的發展——從海港到高速公路——也將促進該集團成員國之間的更多貿易。
在菲律賓,棉蘭老島處於有利地位,可以通過提供農業原材料來獲利,因為它具有完美的農業經濟條件,非常適合各種作物,包括大米和玉米等主食。與此同時,文萊、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最適合種植橡膠、煙草和大豆等經濟作物。
目前,東協主要的作物自給率(SSR)如下:水稻117.9%;玉米73.8%;糖89.7%;大豆8.6%;和木薯 167.4%。
顯然若要使該地區的玉米和糖,尤其是大豆等作物達到 100% 的作物自給率,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為了使東協農業產業更具競爭力,應解決以下挑戰: 不斷進步更新的技術和機器服務需求;隨著越來越多的婦女加入農業,且越來越多的農民人口老化,人口結構發生了變化;另外導致極端氣候環境變化,如洪水和乾旱等情況;以及為了增加水產養殖和農場而破壞紅樹林和森林區。
想應對這些挑戰,可以通過升級和利用可持續綠色技術的資源管理;最大限度地減少農業價值鏈中收穫前後的損失和浪費;提升貿易設施以實現經濟一體化和市場准入;增強對氣候變化、自然災害和類似衝擊的抵禦能力;確保糧食保障和安全以及公平的糧食分配,使社會中較貧困的階層不遭受飢餓;協助中小企業在區域和全球範圍內具有競爭力,並能夠進入更有利可圖的市場;採取協調一致的方法應對區域和國際挑戰,以實現區域經濟合作,並利用科學和創新實現包容性數字經濟。
就這部分而言,台灣正慢慢成為農業技術發展的溫床,包括科技領域的技術。 NSP和ACRA也可以制訂和提供與台灣加強合作的框架,以提升東協和菲律賓農業增長。
那麼,我們還在等什麼?